野山参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粘液质和挥发油等,在贮藏期间极易出现受潮、泛油、发霉、变色、虫蛀等变质现象。那么,在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是如何保存野山参的呢?看看古代医学大家对野山参保存的记载,你就明白了。
①“人参易虫蛀中,维纳新容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选用新容器密封保存野山参,可以减少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贮存。
②“和细辛密封固,十年不坏。”(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和细辛留久不蛀,每参一斤和细辛一两,封固瓷罐中,永不蛀坏。”(明陈嘉谟《本草蒙筌》)细辛气味芳香、味辛辣,与野山参同贮可防虫蛀、霉变。
③贮藏时应“无令见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野山参经风吹日照后,易散失气味、变色、虫蛀。
④“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人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五代·萧炳《四声本草》)
⑤野山参“忌铁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自李言闻《月池人参传》)。前人将野山参藏于瓷器、陶罐内,由于铁的化学性质相对不稳定,所以野山参忌用铁器存放,“用皆忌铁”。
⑥“久留经年,须用淋过灶灰晒干,及或炒米同人参纳入瓷器收藏。”(清黄宫绣《本草求真》)灶灰和炒米具有干燥作用。古代药铺也常在野山参下铺以烘干的“朱兰花”贮藏,可使花香深入野山参内,煎服时,清香适胃。
虽然古人保存野山参的方法没有现代方便快捷,但是其中提到的虫蛀,空气湿度、光照等因素对我们现在贮存野山参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