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野参 > 野参泡法 > 6位威海作家参加高考了来评评他们的高考

6位威海作家参加高考了来评评他们的高考

发布时间:2017-10-10 15:22:22   点击数:

 昨日上午,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落下帷幕,高考作文以缠绕的丝瓜藤与肉豆藤要不要分开为焦点,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联想作文。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来源于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的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

  昨天,咱威海的6位作家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根据各自理解分别写了一篇作文,作为《威海晚报》的专栏作者,他们的作文视角、文字风格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不妨来欣赏一下。

  你认为谁写的作文最好,请记得为他投上一票。

威海作家:东涯

黑色的光,让你投射出白色的影子

  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说过,你不能既享用你的生活,又想去拯救它。在现实生活中,当丝瓜藤和肉豆须,两种不相干的植物相遇,须蔓相绕,纠缠不清,从完美主义的角度,这是一种偶然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而有深刻人生阅历的人,则对此抱持随其自然的态度,他们知道,分与不分,结果是一样的,都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没必要让自己处于纠结的陷阱,因此他们的态度是承认矛盾并以均衡的思想在其间生活。郑板桥是个中代表,他的“难得糊涂”,他的“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醒喻后世。

  分与不分,很难说谁对谁错。生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禀赋,每个人的每一步都需要迈过各自的苦难之地,只是态度不同而已。那缠绕的藤蔓,仿佛生命中不可忍受的阶段,有人淡化它并超越它,从而达至天朗地阔之境。有人则流连其间,非要弄清是非曲直,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心灵的痛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中途放弃或自我毁灭,一种是在大野空旷、高风悲旋中以全新的视角看清万物与自身——所谓殊途同归,过程不同,心灵历程不同,所领悟的人生况味自是不同。

  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出发,我倾向于顺其自然,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日本风景画大师东山魁夷走遍山川海壑,看遍草木泽石,之所以能创作出淡雅寂静的绘画作品,颇具禅意,是因为他悟到了生命的秘密——山云不是根据云自身的意志而流动,波涛也不是根据波涛自身的意志而发出涛声的,而是通过发自生命根源的引导,根据宇宙根本的东西在活动着的。那么,又何必强行把缠绕的丝瓜藤和肉豆须给分开呢?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事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慢慢地学会适应这个世界,遵循它而不为琐碎小事所羁绊,才有可能放大自身的格局,从而改变这个世界。

  但是,从寻求意义的角度,固定观念是可怕的,如果这个世界上遍布大彻大悟的禅师,报刊杂志上是清一色的心灵鸡汤,那又将是多么无趣,就不会有耶稣因拒绝魔鬼的诱惑而受难、苏格拉底强索毒鸩、喻示梵高死亡的麦田乌鸦等等,也不会有叔本华对“廉价的幸福”的蔑视。就像你知道的那样,凡事要讲究顺其自然,那是最有效的自我救赎,然而苏格拉底他们的选择也是自我救赎,他们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知其不可而为之,是顺其自然的另一种方式,它加重了生命的分量,在斯多亚哲学里被视为拯救灵魂的唯一方式,如同加缪所说,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

  不管怎样藤蔓缠绕,丝瓜还是丝瓜,肉豆还是肉豆,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深邃的思想者,面对生活中的各色矛盾,面对生命中那不可忍受的阶段时,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态度,都必须懂得,人无法消除世界的荒谬,但可以尽可能地享用你所拥有的一切,在面对各种矛盾的对峙时能始终坚持生活,坚持相信:黑色的光,不会淹没你,它能让你投射出白色的影子,而那,是钻石和宝石的花朵。

威海作家:荒田

风物长宜放眼量

  孩子为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把自家庭院里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孩子天真好奇,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纠结错综而忽视了最终的果实。人生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只纠缠于过程中的细节,而忽视结果的意义。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胸有全局,才能明确辨别过程中的抉择,校正细节中的误差,超脱当下的纠缠。

  过度注视过程中的细节,只会使自己迷失于局部的枝叶而无法看到整体的风景。盲人摸象,都以为摸到了整只大象,结果他们只摸到了局部而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纠结于眼眉前的纠缠而忽视了宏大的格局。项羽垓下一战,虽四面楚歌,但尚有江东可以依据,他选择了意气用事,而忽视了江东父老的期待。相比之下,勾践卧薪尝胆,虽尝尽耻辱却始终不忘复国大任。

  如果项羽选择江东卷土重来,如果勾践不堪污辱而自裁,那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改写了。但他们都按照自身的性格逻辑完成了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作为过客,却留下了永恒的思索。

  有时候,人生的成败得失不在眼前的纠缠中,而在能把眼光放长远的担当里。如此才能超越人生困境,达于永恒的辉煌。苏轼一生屡经磨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换作一般人,可能无法熬过那样的艰难困苦。而苏轼却从动荡的经历中磨砺出旷达的心胸与吞吐古今的文化自信,虽经磨难,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看到了遥远的结果,因而摆脱了过程中的困苦与羁绊,为后世垂范。

  如果苏轼被眼前的困境纠缠,他可能会萎靡消沉,一事无成,也可能会向权贵卖节求乞,垂尾摇怜,获得当世富贵。如果这样假设能够成立,中华文明的面目可能就要被重新描画了。但是传统文明令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就在于每至困境危局,必有卓绝之士如苏轼者挺身而出,焕发自身的魅力,从而斯文不绝,薪火相传。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每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需要用不平凡的画笔去绘就。每一部恢宏的史诗华章,需要用不平凡的音符去抒写。沉迷于眼前的物欲,熏炽于内心的贪婪,足以蒙蔽探寻的眼光,停歇前行的步伐。心灵蒙尘,灵魂阴翳,人生会失去光华,奋斗会失去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父亲,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也只能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生的意义,看到天行有常,看到在宇宙的秩序里自然祥和的生机。

威海作家:王肖杰

种豆与种瓜

  常言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如何种呢?豆田种豆、瓜田种瓜,还是间作、套种?父亲似乎更聪明些,反正豆和瓜都是要进肚子的,管它怎么种呢,只要有得吃就好。那儿子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功夫不会白费,把豆子和瓜分开种,最后的产量可能更高,收获更大。

  按正常规律,水到了,渠就成了。比如平时认真学习,高考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如果平时不努力,那好成绩就是空中楼阁。可是平时努力学习,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吗?考上大学的那些人,全是平时最努力的人吗?有没有平时很努力,结果却考不上的呢?现实告诉我们:有。不仅有,而且很多。为什么呢?

  答案是:结果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客观条件两个因素。有些人天生脑子好,他们背诵一篇课文只要十分钟,而其他同学却需要半小时。这就是天赋。所谓天赋就是不靠个人努力而天然拥有的东西。比如有人是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坐宝马去上学;有人是穷二代,考上博士了还要供养双亲;有人还羡慕这样的穷二代,因为他有父母,而自己却是孤儿。还说豆和瓜,如果种在贫瘠的土壤里,不断浇水、施肥还不一定结果实;如果种在肥沃的土壤里,不用任何照料就能长得很好——种子决定不了土地。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庄子主张人要随遇而安,随性而为,“泛若不系之舟”。豆子和瓜藤如果长在一起那就长在一起,如果不长在一起那就不长在一起,随顺自然就好。从这一点上看,爸爸似乎是道家的传人。

  可真的不需要努力吗?庄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吗?不然。他也学习,而且成绩很好,还出了书,书的名字叫《庄子》,里面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传世名篇,如果不努力,恐怕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超越。超越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努力。人关心的,也应该是努力;至于结果,好坏都坦然接受。舜在家耕田时,好像人生就是如此,用孟子的话说“若固有之”,后来贵为天子,心态仍与耕田一样,“若固有之”。耕田就要做个好农夫,治理国家就要做个好天子,做任何事情都努力做好,这是舜的成功之处,也是伟大之处。

  还是回到种豆种瓜上,如果让我给父子断官司,我会偏向儿子,因为儿子   公元年3月22日,晴,室外气温零下99度,太空城内气温22摄氏度。

  爸爸说今天是地球上的谷雨节气。虽然我们全家已经于八年前移民到火星上了,虽然太空城的人造大气四季恒温,但是爸爸依然按照在地球上的时令进行着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今天,我第一次帮爸爸在我们的实验田里种下了几样蔬菜。爸爸说一号种子是豆子,二号种子是黄瓜。我们的实验田很小,所以只能把它们紧紧地种在一起。

  公元年4月5日,晴,室外气温零下98度,太空城内气温22摄氏度。

  经过焦急的等待,实验田里的种子都长出了小苗苗,它们在充足的人造光照下泛着半透明的绿光,真好看。

  公元年5月10日,火星风暴,室外气温零下度,太空城内气温23摄氏度。

  实验田里的农作物们长势喜人,特别是一号豆子和二号黄瓜,它们都抽出了长长的藤蔓,在架子上争先恐后地向上攀援,不过让人担心的是,由于种子们隔得太近,它们的藤蔓都紧紧地缠绕到了一起,让人难分彼此。我想费点工夫把它们一一分开,可是父亲对我说不用,他说我们这块田里的种子都是正常基因作物,没有经过转基因处理,豆子和黄瓜又不是同科同属,不会互相授粉杂交,所以它们的果实不会互相干扰。爸爸说藤蔓长到一起无所谓,毕竟长出来果实,瓜还是瓜,豆还是豆。爸爸还告诉我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

  公元年7月12日,晴,室外气温零下93度,太空城内气温24摄氏度。

  今天是收获的日子,我们的实验田丰收了。经过检测,一号种子大豆和二号种子黄瓜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标准,爸爸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终于又能吃上他小时候在地球上吃到的味道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标志着我们的移民工程又前进了一大步。

  我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这么激动。由于离开时我年纪尚幼,对于那个遥远的地球,我已经印象模糊。我只记得在那个星球上,永远见不到蓝色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每天都要戴着口罩生活在灰色的雾气之中。而且妈妈在地球上得了严重的疾病,医生说,这种疾病是因为污浊的空气和劣质的食品造成的。就因为这个,爸爸下定决心变卖家产,全家移民到了火星太空城。这里是人类的唯一的希望之地。

  爸爸呆呆地仰望着天空。我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透过太空城那透明的大玻璃罩,可以看到在璀璨的星空里,有一颗月亮大小的灰暗的星球在孤独而无助地转动。爸爸说那就是地球。据说当年它是一个十分美丽的蓝色星球,而现在,人类已经无法在上面生存。

  那里曾经是我们的家园,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爸爸收回目光,深深地叹息了一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望着爸爸,我看到他眼角那晶莹的泪光。

威海作家:张中隐

求知的价值

  求知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求知的价值,由此可见。

  中国乡间有谚语说:“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为什么分不清呢?就因为大多数人懒得去分辨清楚。其实,丝瓜藤和肉豆须无论多么酷似,毕竟是有区别的,哪怕很是细微。只要仔细地分辨,一定会分的清清楚楚,藤是藤,须是须。孩子要分辨出藤与须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得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如果只是像父亲说的那样,只要吃它们的果实就行了,丝瓜藤和肉豆须什么时候也是分不清的。

  “分清”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求与探索。牛顿要“分清“苹果落地的原因,才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法布尔要“分清”每一个昆虫的翅膀,才探究到昆虫界的无穷奥妙;一生做出多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大改变的爱迪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愚不可教,但其母亲发现他好奇心强,善于“分清”,就决定自己教育孩子,鼓励他的求知兴趣和爱好。爱迪生靠着母亲的帮助和引导,凭借自己顽强的自学和探索,最终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杰出功臣。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就是鱼,求知就是渔。丝瓜和肉豆就是鱼,分清藤须就是渔。对求知欲的培养与尊重远远胜过知识的直接传授。仅仅有现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旺盛的求知欲,驱使自己不断创新,探索未知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病,已为社会各界广泛   求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怀着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膜拜,对理想的憧憬,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探索,大胆求证,我们才能阔步向前,我们的人生才能更有爱、更有趣、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藤与须”的区别,只是机械地坐等丝瓜和肉豆的成熟,我们永远还是“分不清”,我们的学习与事业都会停滞不前。

威海作家:周霞

舍得——证悟生命的菩提

  “豆子和瓜藤长在一起,两者的藤蔓长在一起,孩子欲分开,爸爸说不必分开,等熟了一样吃,我们只需知道他的果实就好。”读了这则材料,不禁浮想联翩,其中的孩子和爸爸都想对豆子和瓜藤的成长进行干预,显然,两者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谁考虑过农作物自身的生长需求?

  在学习中,有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很多艰难的抉择,是偏重兴趣还是偏重实用,是听顺父母的安排还是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当然,如果鱼和熊掌兼得,那是再好不过的美事,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们穷其一生也不过读懂几本书,要妄想做个通才,必然不能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尖,充其量不过是个杂家而已,若想挖一口清冽的深井,必须专一执着锲而不舍,若是到处挖坑浅尝辄止,到头来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豆子和瓜藤缠缠绕绕,必然会极力争抢更多的养料,会贪婪地争夺阳光雨露,互相倾轧,最终的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此消彼长,每一种农作物,都不会达到最佳的生命状态。我们人,如果所求太多,又怎能保证生命的圆满呢?

  舍得,是人生的大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求学如此,交友亦是。常听有人抱怨找不到中意的朋友,不是嫌这个太邋遢,就是嫌那个没水平,不是嫌这个长得丑,就是嫌那个学历低,于是,挑来拣去,看花了眼,一不小心就成了孤家寡人,其实,你的园子里种了多少农作物,要根据地力和肥力,不能完全任由扩张心理作祟。从实际出发,遵从每种作物的生长特点,不时调整自己的健康心态,充分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并精心规划和侍弄,才能有理想的收获。任何不切实际贪欲膨胀的做法,收获的只能是干瘪的籽粒。

  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聋,滚滚红尘,诱惑太多,很多人不知不觉就随波逐流忘了初心,那么多锒铛入狱的贪官污吏,最初,也应该懂得,人活着,其实需要的很少,不过是一粥一饭一床一席而已,然而,当掌声恭维金钱滚滚而来时,就乱花渐欲迷了眼睛,乱了心窍,于是,脚跟就不稳了,当没有勇气斩断那丝刚刚萌芽的贪欲时,更深的陷阱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了。当冰凉的手铐惊醒梦中人,可惜早已悔之晚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生命的菩提需要我们时时去参悟,终其一生,也许我们都难以体会清静的佛性沐浴,但我们可以时时拂拭自己的心灵,常常扣问心灵的真正需要,唯有如此,才会懂得如何作为,才能收获生命的美满如意。

内容转载自







































北京看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kangmould.com/yspf/92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