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观察采用芪参地黄汤联合磁疗贴穴位贴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并探讨其对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该研究该研究,选择医院年3月至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
年龄43~84岁,平均58.49±8.20岁;
病程3~17周,平均11.73±3.05周。
对照组中男32例,女23例;
年龄44~82岁,平均58.26±8.47岁;
病程5~16周,平均11.65±3.29周。
两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主导者: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王志伟什么是脑卒中?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本虚”以气虚、阴虚和肾虚多见,而“标实”多为痰浊及瘀血等。中风病位主要在脑和心,且与肝和肾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可由体弱、劳倦内伤,加之饮食不节等原因诱发,或因身体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等致使气血内虚、经络不畅,从而突然出现昏仆、半身不遂等。什么是“磁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当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磁疗是中医学衍生的独特疗法,以经络学说为依据,是运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再通过经络的传播,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中,结果显示,使用磁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表明联合应用芪参地黄汤与磁疗贴穴位贴敷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提示该疗法安全性较高。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或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等血液流变学异常,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速疾病的进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有磁疗的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液供应障碍和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会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以上各项血清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偏低。提示该疗法能够明显抑制炎性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
研究过程对照组(无磁疗):口服西药(阿司匹林**片),每次mg,每日服用1次;观察组(用磁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地黄汤联合磁疗贴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具体为:由统一培训的固定人员给予磁疗贴贴压双侧合谷穴,具体为:选取合谷穴位,嘱患者呈半握拳状,于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消毒后,将粘有1粒磁珠的胶布贴到合谷穴处。然后用指腹轻按压,以患者有酸胀或微痛为度。贴压后,每日按压磁珠3~4次,每次3~5min,磁疗贴每7天更换1次。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8天。研究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用磁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89.09%VS7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综上所述,磁疗贴穴位贴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控制机体炎症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改善,安全性较高,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往期精彩(点·图·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