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约40~50cm,轮生掌状复叶。初夏开黄绿色小花,伞顶花序单个顶生,果实呈扁圆形。人参是珍贵的中药材,是“东北三宝”之一,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以山西五加科“上党参”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即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西部等地的人参早已绝灭。目前东北野山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因此,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重要的意义。
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保护,严禁采挖,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和增加。东北三省已广泛栽培,近来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均有引种。
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它与三七、西洋参等著名药用植物是近亲。野生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它伯热、怕旱怕晒,要求土壤疏松、肥沃、空气湿润凉爽,所以多生长在长白山海拔~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里。每年七八月正是人参开花季节,紫白色的花朵结出鲜红色的浆果,十分引人喜爱。野山参在深山里生长很慢,60~年的山参,其根往镑也只有几十克重。年,抚松县农民在长白山采到一棵“参王”重克,估计已在地下生长了年。这棵“参王”是我国目前采到的最大的山参,已作为"国宝"被国家收购保存。
我国自唐朝起,就已开始人工种植人参。人工栽培的园参,目前除东北有大量种植外,河北、山西、甘肃、宁夏、湖北等省区也均有栽培。在人工精心管理下,栽培的人参6年就可收获,但从药用价值或珍贵程度讲,似乎都无法与百年的老山参相比。今天给大家简单讲一讲野山人参和园参的特征鉴别。
一、芦:极大多数的山参均是圆芦,因年龄越久,上部芦碗逐渐消失,而形成圆柱状,因而称为圆芦,芦体节紧,上部四面密生天然长成的芦碗(珠结),碗的过缘扎楞,形如马牙,因名马牙芦,很少有生长竹芦和线芦。人工栽植的圆参多数无圆芦,大部是在芦的一面或两面生碗的亦少。
二、芋:山参之芋多为枣核形,顺生上垂,不向上伸,如生两枝以上者则互生。圆参的边芋多是上粗下细,状如参腿,不向下垂,而向上或旁伸。
三、体:山参之体多菱角状的短横体。即是顺长体亦多为上粗下细之灵体。但笨体极少。园参多顺长体,有短横体者亦显呆笨。
四、纹:野山参之纹细而且深,尤在肩部更显密紧,而多呈螺旋状。园参纹一般疏而且浅,(多年老种参)则全多生粗横纹,但其纹多断而不续。
五、皮:山参皮结实,光而不粗。园参外皮粗松而嫩,池底的参的外皮更显粗糙。
六、腿:山参之腿仅生1-2条,三条者很少,其腿上粗下细,比较均匀。圆参生腿较多或粗或细,上下粗细不均匀,两腿并生一处,且大长腿或短粗腿。
七、山参之须有明显的小疙瘩、俗称"珍珠顶",是山参特征之一。并因生长年久,纤维紧柔不易折断,口嚼如麻不易碎断。园参之须短而嫩脆,多丛生如刷帚状,年久老参亦生有疙瘩,但不明显。总之野山人参,因其自然生长于山岭,每枝形重不同,因而鉴别方法难定标准,根根以上七点逐一参考,才能加以鉴定。
野山人参和园参鉴别歌诀
细芦下圆上马牙,锦纹深顺序不杂,体似菱角两枝腿,须特珍珠小疙瘩,皮细结实光不糙,参芋顺生下垂扎,参质纤维难折断,咀嚼不碎乱如麻。
园参芦碗两面生,垂须上粗向旁伸,体形长顺显呆笨,纹理断续线不深,外皮粗糙松而嫩,须短而脆无珍珠。
西参质地坚实重,断面明显菊花心。
朝鲜参芦二批头,断面坚实色棕红。
伪充人参四种简介
多年以来所发现的以假充真的人参四种,骗人非浅,为了辨别真伪特分析如下供作参考:一华山人参手指形,久服青光眼致生。二土参木芦无疗效,化验实际无成份。三准参顶陷无横纹,口尝味与薯干同。四商陆误作人参服,服后中毒伤害人。
人参芦为什么催吐
人参供药用的为根和叶,在根茎中间的参芦含大量的草酸钙成分,能与胃中的盐酸相遇生成草酸,草酸有催吐作用,能使人恶心呕吐,因此人参在调剂时必须去掉芦头。但古书中未说明确,仅在瓜蒂散中虚者参芦一味句。
扫一扫「白癜风咋治白癜风照片